全球媒體研究室
Advertisement

333


我寫作,是因為感情失去了 平衡,心裡失去了保障。心安理得的人是幸福的:繆思不必再去照顧他們

我寫作,是迫不得已,就像打噴嚏,卻平空噴出了彩霞,又像是咳嗽,不得不咳,索性咳成了音樂

我寫作,是為了鍊石補天 ─— 余光中


【簡介】[]

余光中(1928-),祖籍福建永春,生於江蘇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學外語系(後轉入廈門大學),

1949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台,就讀於台灣大學外文系。1953年,與覃子豪、鐘鼎文等共創「藍星」

詩社。後赴美進修,獲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學位。返台後擔任師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現任台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余光中是個複雜而多變的詩人,他變化的軌跡基本上可以說是台灣整個詩

壇三十多年來的一個走向,即先西化後回歸。在台灣早期的詩歌論戰和70年代中期的鄉土文學論戰中,

余光中的詩論和作品都相當強烈地顯示了主張西化、無視讀者和脫離現實的傾向。如他自己所述,

「少年時代,筆尖所染,不是希頓克靈的餘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釀業無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80年代後,他開始認識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對創作的重要性,把詩筆「伸回那塊大陸」,寫了許多動

情的鄉愁詩,對鄉土文學的態度也由反對變為關切,顯示了由西方回歸東方的明顯軌跡,因而被台灣詩壇

稱為「回頭浪子」。從詩歌藝術上看,余光中是個「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詩人」。他的作品風格極不統一,

一般來說,他的詩風是因題材而異的。表達意志和理想的詩,一般都顯得壯闊鏗鏘,而描寫鄉愁和愛情的

作品,一般都顯得細膩而柔綿。著有詩集《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鐘乳石》,《萬聖節》、

《白玉苦瓜》等十餘種。




【重九誕生的小孩】[]

兩千多年來,中國人有一個風俗,就是每年農曆9月9日(重九)這一天,大家都會呼朋引伴去登高,

喝喝菊花酒,婦女身上佩帶茱萸囊,以便避邪。余光中就是9月9日誕生的孩子,

所以他自稱「茱萸的孩子」,余光中過七十歲生日時則自喻為「詩翁」

【簡歷】[]

  • 1928─1949 : 大陸時期
  • 1950─1958 : 台北歲月
  • 1958─1959 : 第一次赴美
  • 1959─1964 : 台北歲月
  • 1964─1966 : 第二次赴美
  • 1966─1969 : 台北歲月
  • 1969─1971 : 第三次赴美
  • 1971─1974 : 台北歲月
  • 1974─1985 : 執教香港中文大學
  • 1985───── : 定居西子灣



【生平大事年表】[]

  • 1928 ─ 重九日生於南京。組籍福建永春,父余超英,母孫秀君。
  • 1937 ─ 抗日戰爭起,隨母逃難,流亡於蘇皖邊境。
  • 1938 ─ 隨母逃往上海,半年後乘船經香港抵安南,再經昆明、貴陽抵達重慶,與父團聚。
  • 1939 ─ 因日機經常轟炸重慶,無法正常上課。
  • 1940 ─ 入四川江北悅來場南京青年會中學。
  • 1945 ─ 抗戰勝利,隨父母由四川回南京。
  • 1947 ─ 畢業於南京青年會中學,分別考取北大及金陵大學。因北方不寧,入金大外文系。
  • 1949 ─ 年初內戰轉劇,隨母自南京逃往上海,再去廈門,轉廈大外文系二年級下期。
  • 1949 ─ 在廈門《星光》、《江聲》二報發表新詩及短評十餘篇。七月,隨父母遷香港,休學一年。
  • 1950 ─ 五月底,來台灣。在《新生報》副刊、《中央日報》副刊、《野風》等報刊發表新詩。
  • 1950 ─ 九月,考入台大外文系三年級。
  • 1952 ─ 台大畢業。處女作《舟子的悲歌》詩集出版。以第一名考進聯勤陸海空軍編譯人員訓練班。
  • 1953 ─ 入國防部總連絡官室服役,任少尉編譯官。
  • 1954 ─ 與覃子豪、鍾鼎文、夏菁、鄧禹平等人共創「藍星詩社」。出版詩集《藍色的羽毛》。
  • 1956 ─ 退役。在東吳大學兼課。九月,與范我存結婚。
  • 1957 ─ 在師大兼課。主編《藍星》週刊及《文學雜誌》詩的部分。《梵谷傳》與《老人和大海》中譯本出版。
  • 1958 ─ 六月,長女珊珊生。七月,喪母。十月,獲亞洲協會獎金赴美進修,在愛荷華大學修文學創作、美國文學及現代藝術。
  • 1959 ─ 獲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學位。回台任師大英語系講師。
  • 1959 ─ 六月,次女幼珊生。主編《現代文學》及《文星》之詩輯。加入現代詩論戰。

─ 1960年代 ─

  • 1960 ─ 詩集《萬聖節》及《英詩譯註》出版。詩集《鐘乳石》在香港出版。主編《中外》畫刊之文藝版。
  • 1961 ─ 英譯《中國新詩選》在香港出版。
  • 1961 ─ 在《現代文學》發表長詩〈天狼星〉並與洛夫論戰,發表〈再見,虛無!〉,宣告回歸古典。
  • 1961 ─ 與林以亮、梁實秋、夏菁、張愛玲等合譯《美國詩選》,在香港出版。與國語派作家在《文星》展開文白之爭。
  • 1961 ─ 赴菲律賓講學。在東吳、東海、淡江兼課。五月,三女佩珊生。
  • 1962 ─ 獲中國文藝學會新詩獎。赴菲律賓出席亞洲作家會議。毛姆小說〈書袋〉中譯連載於《聯合報》副刊。
  • 1963 ─ 散文集《左手的繆思》及評論集《掌上雨》出版。〈繆思在地中海〉中譯連載於《聯合報》副刊。
  • 1963 ─ 十二月,范我存產一子,夭折。
  • 1964 ─ 詩集《蓮的聯想》出版。舉辦「莎士比亞誕生四百週年現代詩朗誦會」。
  • 1964 ─ 應美國國務院之邀,赴美講學一年,先後授課於伊利諾、密西根、賓夕法尼亞、紐約四州。
  • 1965 ─ 散文集《逍遙遊》出版。任西密西根州立大學英文系副教授一年。三月,四女季珊生。
  • 1966 ─ 返台。升任師大副教授。在台大、政大、淡江兼課。當選十大傑出青年。
  • 1967 ─ 詩集《五陵少年》出版。
  • 1968 ─ 散文集《望鄉的牧神》先後在台港出版。《英美現代詩選》中譯二冊出版。
  • 1968 ─ 主編「藍星叢書」五種及「近代文學譯叢」十種。
  • 1969 ─ 詩集《敲打樂》、在《冷戰的時代》、《天國的夜市》出版。主編《現代文學》雙月刊。
  • 1969 ─ 應美國教育部之聘,赴科羅拉多州任教育廳外國課程顧問及寺鐘學院客座教授二年。

─ 1970年代 ─

  • 1970 ─ 中譯《錄事巴托比》。英譯《滿田的鐵絲網》。
  • 1971 ─ 英譯《滿田的鐵絲網》及德譯《蓮的聯想》分別在台灣及西德出版。由美返國。
  • 1971 ─ 升任師大教授,在台大、政大兼課。主持寺鐘學院留華中心及中視「世界之窗」節目推廣搖滾樂。
  • 1972 ─ 散文集《焚鶴人》及中譯《錄事巴托比》出版。獲澳洲政府文化獎金,暑假應邀訪澳洲二月。
  • 1972 ─ 應世界中文報業協會之邀,赴港演講。轉任政大西語系主任。
  • 1973 ─ 主編政大《大學英文讀本》。應香港詩風社之邀赴港演說。赴漢城出席第二屆亞洲文藝研討會,並宣讀論文。
  • 1974 ─ 詩集《白玉苦瓜》及散文集《聽聽那冷雨》出版。主編《中外文學》詩專號。
  • 1974 ─ 主持霧社復興文藝營。應聘轉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
  • 1975 ─ 《余光中散文集》在香港出版。在《今日世界》寫每月專欄。六月,回國參加「現代民謠演唱會」。
  • 1975 ─ 同年楊弦譜曲之《中國現代民歌集》唱片出版。任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中文系主任二年。
  • 1976 ─ 出席倫敦國際筆會第四十一屆大會並宣讀論文〈想像之真〉。《天狼星》出版。
  • 1977 ─ 散文集《青青邊愁》出版。
  • 1978 ─ 《焚谷傳》新譯本出版。五月出席瑞典國際筆會第四十三屆大會並遊丹麥及西德。
  • 1979 ─ 詩集《與永恆拔河》出版。黃維樑編著《火浴的鳳凰E光中作品評論集》在台出版。

─ 1980年代 ─

  • 1980 ─ 九月起休假一年,回國擔任師大英語系主任,兼英語研究所所長。擔任《中國時報》及《聯合報》文學獎評審。
  • 1981 ─ 《余光中詩選》、評論集《分水嶺上》及主編《文學的沙田》出版。九月,出席在法國里昂舉行的國際筆會大會。
  • 1981 ─ 十二月,出席中文大學「四0年代文學研討會」,初晤柯靈與辛笛,並宣讀論文〈試為辛笛看手相〉。
  • 1982 ─ 發表長文〈巴黎看畫記〉及一組評析遊記之論文。赴吉隆坡與新加坡演講。〈傳說〉獲金鼎獎歌詞獎。任《中國時報》文學評審。
  • 1983 ─ 詩集《隔水觀音》出版。中譯王爾德喜劇《不可兒戲》在台出版。赴委內瑞拉出席第四十六屆國際筆會大會。
  • 1984 ─ 中譯《土耳其現代詩選》在台北出版。赴東京出席第四十七屆國際筆會大會。
  • 1984 ─《不可兒戲》由香港話劇團演出,楊世彭導演,連滿十三場。獲第七屆吳三連文學散文獎,並以〈小木屐〉再獲金鼎獎歌詞獎。
  • 1985 ─ 發表五萬字論文龔自珍與雪萊》。為聯副寫專欄《隔海書》。
  • 1985 ─ 出席新加坡「國際華文文藝」,營擔任新加坡「金獅文學獎」評審。先後赴馬尼拉及舊金山主持文學講座。
  • 1985 ─《不可兒戲》在港重演十四場滿座,繼在廣州公演三場。暑假偕妻遍遊英、法、西班牙一個半月。
  • 1985 ─ 九月十日,離港返國,任高雄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外文研究所所長。
  • 1985 ─ 行前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舉辦「余光中惜別詩會」,由戴天主持。
  • 1985 ─ 獲《中國時報》新詩推薦獎。《香港文藝》季刊推出〈余光中專輯〉。《春來半島--余光中香港十年詩文選》在港出版。
  • 1986 ─ 擔任「木棉花文藝季」總策畫,並發表主題詩〈讓春天從高雄出發〉。
  • 1986 ─ 六月,借妻赴德國漢堡出席國際筆會大會,並暢遊西德。九月, 詩集《紫荊賦》出版。
  • 1987 ─ 散文集《記憶像鐵軌一樣長》出版。《不可兒戲》由北京友誼出版社出版。
  • 1987 ─ 主持「木棉花文藝季」。五月,赴瑞士出席國際筆會大會。八月,三女佩珊與侯光華在台中舉行婚禮。
  • 1988 ─ 一月二十四日,發表〈送別〉並領五萬高雄市民朗誦此詩,悼念蔣經國總統。
  • 1988 ─ 一月二十六日,與文友在台北北海墓園以《秋之頌》一書焚祭梁實秋先生,書由余氏主編。
  • 1988 ─ 五月,為紀念五四,應《世界日報》之邀,赴曼谷演講。六月,赴港,在中文圖書展覽會演講。
  • 1988 ─ 重九日,六十大壽,在五家報紙發表六首詩,為自己慶生。
  • 1988 ─ 四川詩人流沙河編《余光中一百首》,並附評析,在成都出版。散文集《憑一張地圖》出版。
  • 1989 ─ 《余光中一百首》在香港出版。一月,赴吉隆坡主持中央藝術學院講座。
  • 1989 ─ 五月,主編的十五卷《中華現代文學大系台灣:一九七0--一九八九》出版,並獲本年金圖書類主編獎。
  • 1989 ─ 主持「五四,祝你生日快樂」之多場演誁會及座談。五月,《鬼雨:余光中散文》在廣州出版。
  • 1989 ─ 八月,主編的《我的心在天安門─六四事件悼念詩選》 出版。
  • 1989 ─ 九月,赴港參加「天安門的沉思」詩歌朗誦會,繼赴加拿大參加國際筆會大會,並應「加京中華文化協會」之邀在渥太華演講。

─ 1990年代 ─

  • 1990 ─ 一月,《梵谷傳》重排出版。散文集《隔水呼渡》出版。
  • 1990 ─ 三月,《夢與地理》詩集獲「中華民國第十五屆國家文藝新詩獎」。
  • 1990 ─ 七月,在紐約主持長女珊珊與栗為正之婚禮,再往荷蘭參觀梵谷逝世百年紀念大展,並在巴黎近郊奧維弔梵谷之墓。
  • 1990 ─ 八月,《不可兒戲》在台北國家劇院演出十二場。九月,獲選為中華民國筆會會長。
  • 1991 ─ 二月,參加中山大學訪問團訪問南非各大學。四月,應邀赴港參加「山水清音環保詩文朗誦會」。
  • 1991 ─ 五月,《不可兒戲》在高雄演出三場。六月,應美西華人學會之邀,赴洛杉磯發表演講,並接受該會頒贈「文學成就獎」。
  • 1991 ─ 重九生日,在五家報紙發表詩五首。十月底,參加香港翻譯學會主辦的翻譯研討會,並獲該會頒贈榮譽會士名銜。
  • 1991 ─ 十一月,赴維也納參加國際筆會大會,並遊匈牙利。
  • 1992 ─ 二月,父親余超英逝世。四月,赴西班牙巴塞隆納出席國際筆會大會。
  • 1992 ─ 九月,應北京社會科學院之邀演講「龔自珍與雪萊」,並訪故宮,登長城。
  • 1992 ─ 十月,參加「珠海市海峽兩岸外國文學翻譯研討會」繼應英國文藝協會之邀,與湯婷婷、張戎、北島參加「中國作家之旅」。
  • 1992 ─ 在英格蘭、蘇格蘭、北愛爾蘭六城市朗誦並座談,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龔氏訪問學人」。
  • 1992 ─ 中英對照詩選《守夜人》出版。中譯《溫夫人的扇子》出版,並在台北、高雄先後演出六場。
  • 1992 ─ 十二月,赴巴西出席國際筆會大會。
  • 1993 ─ 一月,福州《港台文學選刊》推出〈余光中專輯〉。二月,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邀講擔任「到訪傑出學人」。
  • 1993 ─ 三月,赴紐約看新生的外孫栗飛黃。四月,會晤大陸歌手王洛賓,並由王洛賓將〈鄉愁〉一詩譜曲。
  • 1993 ─ 五月,赴港參加「兩岸暨港澳文學交流研討會」並發表論文《藍墨水的上游是汩羅江》。
  • 1993 ─ 六月,《二十世紀文學大全》第五卷納入一整頁余氏評傳,由鍾玲執筆。
  • 1993 ─ 七月,主持「梁實秋翻譯獎」評審(自一九八八年迄一九九八年十一屆主持此獎,從未間斷)。
  • 1993 ─ 八月,參加《聯合報》短篇小說獎及《中國時報》散文獎評審,接待湖南評論家李元洛來台。
  • 1993 ─ 九月, 與高天恩赴西班牙聖地牙哥,出席國際筆會大會。十月,詩文合集《中國結》由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 1994 ─ 一月,應菲律賓中正學院之邀赴馬尼拉講學一週,並在菲律賓大學演講。
  • 1994 ─ 評論集《從徐霞客到梵谷》出版,並獲本年《聯合報》「讀書人」 最佳書獎。
  • 1994 ─ 六月,參加蘇州大學「當代華文散文國際研討會」,發表論文〈散文的知性與感性〉。
  • 1994 ─ 繼訪上海作協,會晤作家柯靈、辛笛。七月,在台北舉行之「國文學中譯國際研討會」外上發表專題演講〈作者、學者、譯者〉。
  • 1994 ─ 八月,在台北舉行的「第十五屆世界詩人大會」上專題演講〈Is the Muse Dead?〉。
  • 1994 ─ 九月,中山大學聘任為「中山講座教教授」。重九日,黃維樑編撰的各家論余氏作品之選集《璀璨的五采筆》一巨冊出版。
  • 1995 ─ 四月五日,廈門大學邀請返校演講,並頒贈客座教授名銜,此為闊別母校四十六年後首度返校。
  • 1995 ─ 八月,孫女栗姝婷生。十月,赴布拉格出席國際筆會大會。
  • 1995 ─ 十一月十日,台大五十週年校慶,文學院邀請傑出校友演講,主講「我與繆思的不解緣」。
  • 1995 ─ 中譯《理想丈夫》出版,並由國立藝術學院慶祝四十週年校慶演出。詩與散文納入哥倫比亞大學出版之《現代中國文學選》。
  • 1996 ─ 一月,散文選《橋跨黃金城》由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四月,赴港參加翻譯學術會議,發表論文《論的不休》。
  • 1996 ─ 六月,參加《中央日報》舉辦的「百年來中國文學學術研討會」,大陸作家亦有多人出席。
  • 1996 ─ 應邀致詞時,呼籲「莫為五十年的政治拋棄五千年的文化,並望兩岸交流,多來作家少來飛彈。」
  • 1996 ─ 十月,《井然有序》出版,並獲《聯合報》「讀書人」本年最佳書獎。
  • 1996 ─ 十一月,應四川大學之邀前往成都演講,並首次會晤流沙河。
  • 1997 ─ 一月,香港舉辦「香港文學節」研討會,應邀發表論文〈紫荊與紅梅如何接枝?〉,為香港作家請命。
  • 1997 ─ 二月,應馬來西亞沙巴留台同學會之邀前往演講。
  • 1997 ─ 六月,應高雄市政府之請拍攝「正港英雄─打拚在高雄 / 詩人篇」,在TVBS播出,一新政令宣導手法,贏得普遍佳評。
  • 1997 ─ 六月,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研究所錢學武以《余光中詩主題研究》為碩士論文題目,取得學位。
  • 1997 ─ 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余光中散文》。
  • 1997 ─ 七月,赴英國愛丁保出席國際筆會大會,全家三代齊聚,暢遊英國余氏伉儷繼遊比利時盧森堡。
  • 1997 ─ 八月,長春主辦全國書展,由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出版《余光中詩歌選集》及《余光中散文選集》共七冊。
  • 1997 ─ 應邀前往長春、瀋陽、哈爾濱、大連、北京等五大城市為讀者簽名。
  • 1997 ─ 八月三十日,在吉林大學演講「詩與散文」,並獲頒該校客座教授名銜。
  • 1997 ─ 九月一日,在東北大學演講〈現代主義在台灣的發展〉並獲頒該校客座教授名銜。
  • 1997 ─ 十月四日,獲中國詩歌藝術學會致贈「詩歌術貢獻獎」。
  • 1997 ─ 文建會出版《智慧的薪傳─大師篇》,納入余氏評傳。
  • 1997 ─ 十二月二日,香港中文大學舉辦「兩岸翻譯教學研討會」,應邀發表主題演說。
  • 1998 ─ 一月五日,廣電基金會拍攝「詩壇巨擘─余光中」影集。
  • 1998 ─ 三月十一日,高雄市政府主辦「港都有約系列演講」,應邀主講「旅行與文化」。
  • 1998 ─ 四月,香港RTHK電視台為香港文學節活動拍攝詩作〈珍珠項鍊〉影片。
  • 1998 ─ 四月二十九日,兩岸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討會在高雄中山大學舉辨,廣州王晉民教授發表〈論余光中的詩〉。
  • 1998 ─ 五月,獲頒文工會第一屆五四的「文學交流獎」。六月五日,獲頒中山大學「傑出教學獎」。
  • 1998 ─ 六月六日,獲頒中華民國「斐陶斐傑出成就獎」。
  • 1998 ─ 六月二十八日,吉隆坡馬來西亞留台校有總會舉辦文華節,應邀前往發表專題演講[國際化與本土化]。
  • 1998 ─ 七月一日,參加香港文學節,發表論文[一枝紫荊伸向新世紀]。九月六日,赴芬蘭出席國際筆會大會,並遊聖彼得堡。
  • 1998 ─ 十月九日,獲頒行政院新聞局「國際傳播獎章」。十月二十八日,重九日,七十大壽,共發表十五首詩,一篇散文。
  • 1998 ─ 九歌出版詩集《五行無阻》、文集《日不落家》、評論集《藍墨水的下游》及慶祝余氏七十生日詩文集專書《與永恆對壘》。
  • 1998 ─ 洪範書店出版《余光中詩選第二:1982-1998》。《聯合文學》、《幼獅文藝》、《明道文藝》均有專輯祝賀余氏生日。
  • 1998 ─ 中山大學文學院提前於十月二十三日慶生,舉辦「重九的午後-- 余光中作品研討暨詩歌發表會」。
  • 1988 ─ 十二月三十一日,散文《日不落家》獲頒《聯合報》「讀書人」本年最佳書獎。
  • 1988 ─ 七十大壽發表新作及新書出版等活動,被台灣電視公司「人與書的對話」選為一九九八年[十大讀書新聞]之第六。

─ 2000至今 ─

  • 2006 ─ 余光中公開批評教育部長杜正勝的「刪減文言文」政策:「杜正勝如果讀好文言文,就不會把輓聯『音容宛在』寫成『音容苑在』。我能當千年的作家,後人會繼續讀他的文章,但部長可以當多久呢?我就是創造台灣文學,我自己就是台灣的文學家。我想,他(杜正勝)對這件事情所知太少;希望他好好讀台灣文學以後,再來跟我們的所長請教。」





【詩風的演變】[]

1. 最早的格律詩時期(1949─1956)[]

  • 突顯強烈西化傾向,沉浸於豆腐乾氏的格律詩。作品有激切的情緒而無深刻的情思,有賁發的感覺而無潛實的感悟。
  • 作品有《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天國的夜市》
  • 〈郵票〉:一張嬌小的綠色魔毯 / 你能夠日飛千里 / 你的乘客是沉重的鍊戀愛 / 和寬厚的友誼。



2. 現代化的蘊釀時期(1957─1958)[]

  • 代表詩集《鐘乳石》
  • 句子演化出長短錯落的形式。
  • 代表作:〈西螺大橋〉「矗立著,龐大的沉默 / 醒著,鋼的靈魂」

「於是我的靈魂也醒了,我知道 / 既度的我將異於 / 未渡的我,我知道 / 彼岸的我不能復原為 / 此岸的我」



3. 留美的現代化時期(1958─1959)[]

  • 愛荷華大學的寫作訓練開啟與現代藝術的接觸,作品乃有抽象的趨勢。

→ 如:〈新大陸之晨〉「零度。七點半。古中國之夢死在心大陸的席夢思床上」,詩人從平鋪直敘解放出來。

  • 西洋文學藝術與文化認同問題。

→ 如:「在此地,在國際的雞尾酒裡 / 我仍是一塊拒絕融化的冰─常保持零下的冷 / 和固體的堅度」

  • 代表詩集:《萬聖節》



4. 虛無時期(1960─1961)[]

  • 面臨逃出自己,卻又找不到自己的窘迫。一方面對傳統不能完全放棄,一方面對現代又不能全心擁抱。

「不知道那條路通向五陵 / 我很冷,很想搭末班的晚雲回去 / 焚厚厚的廿四史,取一點暖」

  • 洛夫〈天狼星論〉的批評促使余毅然走回傳統。在〈再見,虛無!〉中,正式告別存在主義。
  • 〈天狼星〉反應詩壇擱淺在西潮的今驚滔駭浪中。《蓮的聯想》《五陵少年》的後半告別虛無,重入中國古典之境。



5. 新古典主義時期(1961─1963)[]

  • 中國的抒情傳統藉《蓮的聯想》而推向另一次高峰。
  • 〈蓮的聯想〉:「虛無成為流行的癌症 / 當黃昏來襲 / 許多靈魂便告別肉體 / 我的卻拒絕遠行,

我願在此 / 伴每一朵蓮 / 守小千世界,守住神秘」



6. 走回近代中國時期(1965─1969)[]

  • 代表詩集《敲打樂》《在冷戰的年代》
  • 《萬聖節》中余是空落落的棄嬰,在《敲打樂》中顯然找回了母親。

→ 如 〈當我死時〉

「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和黃河 / 之間,枕我的頭顱,白髮蓋著黃土 / 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 /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張大陸」

  • 由死亡引進對生命或永恆的思索。

→ 如:〈公墓的下午〉〈死亡,它不是一切〉〈老詩人之死〉

  • 《在冷戰的年代》中最引人矚目的主題是性與戰爭。

→ 如〈雙人床〉:「讓戰爭在雙人床外進行 / 躺在你長長的斜坡上 / 聽流彈,像一把忽嘯的螢火 / 在你的,我的頭頂竄過」

  • 自我剖析的主題。

→ 如:〈火浴〉「一種不滅的嚮往,向不同的元素 / 向不同的空間,至熱,或者至冷 / 不知該上升, 或是該下降 / 該上升如鳳凰,在火難中上升 / 或是浮於流動的透明,一氅天鵝 /…有一種嚮往,要水,也要火/ 一種欲望,要洗滌,也需要焚燒 / 淨化的過程,兩者,都需要…」



7. 樸素的民謠風時期(1970─1974)[]

  • 留美發酵了《白玉苦瓜》中的口語節奏與民謠風格。欲使歌與詩的結合「傳誦於街頭巷尾,活在廣大青年的唇間」。
  • 〈守夜人〉中掙脫「我是誰」的迷惘(最後的守夜人守最後一盞燈 / 只為撐一幢傾斜的巨影)。



8. 歷史文化的探索時期(1974─1981)[]

  • 任職於香港中文大,所關懷的是香港與大陸間的唇齒相依切進故土所激起的文化傳承使命感。《與永恆拔河》'《隔水觀音》的歷史文化探索,表現知性多於感性的風格。

→ 如〈九廣鐵路〉: 「向邊境,自邊境,日起到日落 / 北上南下反反覆覆奏不盡的邊愁 / 剪不斷碾不絕一根無奈的幾臍帶 / 伸向北方的茫茫蒼蒼 / 又親切又生澀的那個母體」

  • 詠物題材的開拓。

→ 如:〈水晶牢─詠錶〉〈菊頌〉〈旗〉

  • 對歷史文化的回溯探索。

→ 如:〈尋李白〉〈夜讀東坡〉〈湘逝〉



9. 任職高雄中山大學時期﹝1982─1998﹞[]

  • 本土化、社會化。

→ 如〈讓春天從高雄出發〉

「讓春天從高雄登陸 / 這轟動南部的消息 / 讓木棉的火把 / 用越野賽跑的速度 / 一路向北方傳答 / 讓春天從高雄出發」

〈禮敬,木棉〉:「這才是美麗的選舉 / 不罵對手,不斬雞頭 / 要比就比自己的本色 / 紅仙丹與馬櫻丹 / 黃槐與木蘭 / 把路人引誘過來的 / 不是紅包,是紅葩 / 你最生動的競選演說 / 是一路燒過去 / 滿樹的火花 / 千萬拜美的信徒 / 選你豪放的形象 / 來激發南方的大港 / 接受我們的注目禮吧 / 堂堂的英雄樹」

  • 環保題材。

→ 如〈控訴一枝煙囪〉「用那樣蠻不講理的姿態 / 翹向南部明媚的天空 / 一口又一口,肆無忌憚 / 對著原是純潔的風景 / 像一個流氓對著女童 / 噴吐你滿肚子不堪的髒話 / 你破壞朝霞和晚雲的名譽…」

  • 歌頌墾丁。
  • 親情愛情。

→ 如〈珍珠項鍊〉〈三生石〉〈抱孫〉

  • 代表詩集:《紫荊賦》《夢與地理》《安石榴》《五行無阻》

 


 

【榮譽事蹟】[]

  • 1994 ─ 菲律賓國立大學,校長Emil Javier頒贈獎詞
  • 1994 ─ 聯合報「讀書人」1994年最佳書獎(《從徐霞客到梵谷》)
  • 1995 ─ 廈門大學客座教授名銜
  • 1996 ─ 臺灣大學五十週年校慶「傑出校友演講」
  • 1996 ─ 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四十週年校慶「傑出貢獻獎」
  • 1996 ─ 聯合報「讀書人」1996年最佳書獎(《井然有序》)
  • 1997 ─ 中國詩歌藝術學會「詩歌藝術貢獻獎」
  • 1997 ─ 吉林大學客座教授名銜
  • 1997 ─ 東北師範大學客座教授名銜
  • 1998 ─ 五四獎「文學交流獎」
  • 1998 ─ 中華民國斐陶斐榮譽學會傑出成就獎
  • 1998 ─ 行政院新聞局「國際傳播獎章」
  • 1998 ─ 聯合報「讀書人」1998 年最佳書獎(《日不落家》)
  • 1999 ─ 中山大學「光華講座教授」




【任職】[]

  • 1958-1972 : 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講師、副教授、教授
  • 1972-1974 : 國立政治大學西語系教授兼主任
  • 1974-1985 : 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
  • 1985-1991 : 高雄市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外文研究所所長
  • 1985-1999 : 高雄市中山大學外文系教授
  • 1990-1998 : 中華民國筆會會長




【獎項】[]

  • 1962 ─ 中國文藝協會新詩獎
  • 1966 ─ 十大傑出青年
  • 1972 ─ Australian Cultural Award
  • 1983 ─ 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歌詞獎
  • 1984 ─ 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歌詞獎
  • 1984 ─ 吳三連文學獎:散文獎
  • 1985 ─ 中國時報新詩推薦獎
  • 1989 ─ 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主編獎
  • 1990 ─ 第十五屆國家文藝獎:新詩獎
  • 1991 ─ 美西華人學會文學成就獎
  • 1992 ─ 香港翻譯學會榮譽會士
  • 1994 ─ 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最佳書獎
  • 1996 ─ 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最佳書獎
  • 1997 ─ 中國詩歌藝術學會:詩歌藝術貢獻獎
  • 1998 ─ 五四獎:文學交流獎
  • 1998 ─ 高雄市中山大學傑出教學獎
  • 1998 ─ 中華民國「斐陶斐傑出成就獎」
  • 1998 ─ 行政院新聞局國際傳播獎章
  • 1998 ─ 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最佳書獎
  • 1999 ─ 吳魯芹散文獎
  • 2000 ─ 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最佳書獎
  • 2000 ─ 高雄市文學成就獎
  • 2001 ─ 霍英東成就獎
  • 2003 ─ 中華詩魂金獎
  • 2003 ─ 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
  • 2003 ─ 華語文學媒體大獎:散文家獎



【講座與客座】[]

  • 1992 ─ 新亞書院「龔氏訪問學人」
  • 1993 ─ 聯合書院「到訪傑出學人」
  • 1994 ─ 蘇州大學客座教授
  • 1995 ─ 廈門大學客座教授
  • 1997 ─ 吉林大學客座教授
  • 1997 ─ 東北師範大學客座教授
  • 1999 ─ 岳麓書院「千年論壇」
  • 1999 ─ 岳陽師範學院客座教授
  • 1999 ─ 常德師範學院客座教授
  • 2000 ─ 華中師範大學客座教授
  • 2001 ─ 山東大學客座教授
  • 2001 ─ 廣西大學客座教授
  • 2001 ─ 廣西師範大學客座教授
  • 2002 ─ 東南大學客座教授
  • 2002 ─ 南京大學客座教授
  • 2003 ─ 全州華僑大學客座教授
  • 2003 ─ 常州大學城客座教授


※ 1980 - 1981 :台灣師範大學客座教授

※ 1994 - 1999 :高雄市中山大學「中山講座教授」

※ 1999 - :高雄市中山大學「光華講座教授」




【論述余光中的書】[]

  • 《火浴的鳳凰-余光中作品評論集》,黃維樑編,純文學出版社,1979
  • 《璀璨的五采筆-余光中作品評論集》,黃維樑編,九歌出版社,1994
  • 《余光中100首》,流沙河選釋,四川文藝出版社,1988
  • 《余光中幽默散文欣賞》,雷銳等編述,漓江出版社,1992
  • 《與永恆對壘-余光中七十壽慶詩文集》,鍾玲編,九歌出版社,1998
  • 《結網與詩風-余光中七十壽慶論文集》,蘇其康編,九歌出版社,1999
  • 《自足的宇宙-余光中詩題材研究》,錢學武著,香江出版社,1998
  • 《茱萸的孩子-余光中傳》,傅孟麗著,天下文化,1999
  • 《望鄉的牧神-余光中傳》,陳君華著,北京團結出版社,2001
  • 《與永恆拔河-余光中》,岳麓書院千年論壇叢書,湖南大學出版社,江堤編選,2001
  • 《水仙情操:詩話余光中》,傅孟麗著,天下文化,2002
  • 《火中龍吟:余光中評傳》,徐學著,廣州花城出版社,2002
  • 《詩意盡在鄉愁中》,王堯著,河南大象出版社,2003



【參考資料】[]

Advertisement